苏州市新农村先锋

江苏省企事业单位先锋服务平台

www.szxncxf.com

江苏省新农村先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5周年 1949.10.1--2024.10.1

 争创新农村建设先锋模范

共建和谐先锋(文明)社区

苏州前沿新闻
昆山驻村干部书写“输血”变“造血”时代答卷

时间:2025-10-16 10:02:06 来源:苏州日报


  打造“窑韵砖心 焕新田园”党建品牌,激活乡村治理“红色引擎”;推动农文旅项目落地,带动近百农户就业;助销大米超10万斤,田野间的“希望田”变成“丰收园”……

  两载耕耘,硕果盈枝;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近日,昆山召开全市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会议,总结第六批驻村干部经验成果。自2023年驻村(社区)以来,14名干部积极创新理念方法,聚焦富民强村、高效治理等核心任务,找准症结、分类施策,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引入优质项目,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书写了“输血”变“造血”的时代答卷。

  向重点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是党中央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重要制度性安排。面对“小马拉大车”的县域发展挑战,从2015年至今,昆山累计选派六批共90名优秀同志扎根基层。十年驻村帮扶,一批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久久为功、攻坚克难,既为昆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层基础和实践支撑,更以一个个鲜活的治理样本,彰显了“昆山样板”的时代价值。

  群村竞秀,农文旅品牌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走进张浦镇姜杭村,清甜的果香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个夏天,桑葚与蓝莓的“双果联动”,让“紫色经济”蓬勃生长,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采摘体验,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姜杭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村,虽然有着天然的资源禀赋,但同时存在产业薄弱、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2023年,姜智伟担任第一书记,甫一到岗,就迅速进入角色,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问,对村里产业发展现状、群众困难需求等很快了然于胸。

  经村干部集思广益后,姜智伟联合“娘家”昆山市乡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抱团”合作,于去年9月14日,携手张浦镇与该集团举行姜里农文旅项目签约仪式,合力打造集聚康养健康、民俗文化、农创+文创、特色民宿咖啡、田园餐饮等多业态的乡村旅游“新地标”。

  如今,占地160亩的姜杭蓝莓园,年产值超百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近百人。园区通过“农业+旅游”模式,将传统种植与休闲观光深度融合,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研学”的产业链。

  厚植江南水乡文化,田园新韵激活了“美丽经济”的一池春水。第一书记们立足群村竞秀的舞台,深耕“土中生金、文以添彩、旅促兴业”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正以一场乡村全面振兴的“竞合实验”,激活乡土新动能。

  淀山湖镇红星村是有名的“金鱼村”,来自昆山交发集团的第一书记周烨,推动打造“鱼乐东阳”农文旅品牌,建成集养殖展示、科普讲堂、亲子互动于一体的“鱼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并串联周边乐营淀山湖国际营地、拾柒·隐民宿等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路线,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以前单靠卖鱼,现在研学、体验样样火,周末养殖场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养殖户曹丙军笑着说,小金鱼正游出乡村振兴“致富经”,带动村民腰包更鼓、日子更甜。

  农文旅品牌重新定义田园生活,乡村便不再是传统印象里的“远方”,而是承载诗意生活、激活产业动能的新空间。周庄镇全旺村第一书记李萍盘活闲置林地,抢抓露营经济风口,打造“城里尘外”露营基地,既拓宽村民就业路,又让村庄重焕活力;锦溪镇顾家浜村第一书记贾静则借势“昆山之链”工程,带动3家民宿、5家农家乐落户,吸引来自苏州、上海创业夫妻变身“新村民”,既带动本地就业,又畅通农产品销路。

  联农带农,帮助“经济薄弱村”成功“摘帽”

  今年夏天,锦溪镇长云村的千亩农田麦浪翻滚,一派丰收喜人景象。“近2000亩农田年产水稻近90万公斤,今年小麦预计亩均产量达300公斤!”第一书记庄培华望着田垄,眼里满是干劲。

  “长云村拥有品质优良的稻鸭米等农副产品,但受限于销售渠道单一,种养收益增长乏力,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庄培华回忆道,2023年到任后,把打响品牌、拓宽销路作为破局关键,主动对接“娘家”昆山市供销合作总社,并邀请昆山商厦负责人实地考察稻鸭米种植基地,开启了联合营销新模式。

  去年秋收后,2500公斤长云稻鸭米作为昆山商厦36周年店庆礼品走进千家万户,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曝光度和美誉度。乘势而上,庄培华又推动农副产品陆续入驻商厦社区商超和电商平台,截至目前,已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

  “小稻鸭米游出大市场,集体‘钱袋子’鼓了,村民干劲更足了!”庄培华说,这粒米正串起产业链,让传统农业在品牌化、市场化之路上加速蝶变。

  昆山明确提出,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干事创业提供优厚条件,这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一书记们纷纷锚定产业振兴“主赛道”,将“借东风”和“练内功”相结合,聚力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全力锻造高价值、可持续的村(社区)产业体系,让“土字号”“乡字号”品牌乘势而起。

  周庄镇复兴村集体经济单一、闲置资源盘活受限,来自昆山市农业农村局的第一书记支文杰来到村子工作后,这里开始发生改变。他一方面牵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所顾问团队,提出“一带一廊一区一核心”发展规划,为编制村庄“蓝图”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组织资源和后方单位资源,开拓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已帮助村里多销售大米10多万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超40万元。

  南北共建战略下,昆山第一书记带着热忱投身跨江合作,以“联农带农”机制书写新篇章。沭阳县条河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严晓峰,辗转山东临沭、淮安等地调研,选定高品质“玉秀2号”黄瓜示范种植项目,为产业振兴播下良种;塘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陆维豪直面“经济薄弱村”困境,以招商“硬功夫”引入苏州农业企业,建成无土水培中心与包装生产线,每年为村集体贡献6%稳定租金收益,提供30至60个家门口就业岗位,帮助塘北村成功“摘帽”,一条富民强村的产业链正加速延伸。

  排忧解难,广链科教文卫资源做实事

  农房翻建井然有序、民俗表演有声有色、就医服务点温暖便民……锦溪镇朱浜村几年间的变化,让村民竖起了大拇指。走进村里,民居粉墙黛瓦,湖荡纵横交织,宛如一幅秀丽的水墨画。

  “党建‘软实力’就是发展‘硬支撑’!”昆山城投集团电气工程师施雷林就任第一书记后,一到村里,便忙着走访老党员和村民,就是要增进群众感情,学做群众工作。

  面对农房翻建矛盾、医疗设施缺失、产业单一等难题,施雷林创新“先锋带动”治理模式,将基层的“土方子”总结提炼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设立“民情驿站”“民情议站”,组织村民代表、老党员共商村务,让矛盾在阳光下化解;推动便民就医服务点落地,破解医疗资源匮乏困境;试种羊肚菌激活林地资源,为产业发展探新路。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在探索产业发展的同时,施雷林敏锐捕捉到朱浜村砖窑文化这一“沉睡的宝藏”。他带领团队深入走访老砖雕厂、古砖窑遗址,调研公园民宿,深挖文化密码,凝练出“窑韵砖心 焕新田园”党建品牌,通过举办市集活动、组织民俗表演,激发了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头等大事,做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广大第一书记靠实干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也在处理一件件棘手事中得到历练成长。

  锦溪三联村村民办喜宴缺场地,村里筹划在6个自然村中心建“新风堂”。来自昆山滨湖新城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一书记张燕上任即接手任务,盯上2500平方米老旧厂房。其间,她发挥规划建设的专业优势,跑资规、审批部门协调土地回收、规划审批等手续,确保合规推进。同时,借鉴“昆山之链”经验,邀请设计师量身打造方案。该项目2024年3月动工,建筑取意乡野水杉,内设500人喜宴大厅、多功能活动室及村民议事厅,配套生态停车场与滨水公园,预计2025年底投用。

  同一道考题有不同解法,作为“外来户”,来自不同岗位职业的第一书记,原有的工作经验不仅没成为转型的阻碍,反而为履职带来了新思路和优势,一旦融入新角色,便使出“八仙过海”本领,在擅长领域广链资源“各显神通”。

  在昆山开发区蓬莱社区,守护“一老一小”曾是民生痛点。第一书记花艳来自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从教十余年,自带“流量”,将科教文卫企等丰富资源引入社区。聚焦未成年人关爱,她创新“1234N”润心工作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支持体系;心系老年群体,她牵头成立“夕阳红俱乐部”,发起“一对一”陪伴计划,与独居老人结对,让老人安享暖心晚年。

  胸怀振兴志,腹有振兴策。当第一书记带着滚烫的初心扎根乡土,当乡村以开放的怀抱回应这份赤诚,一场打破“输血”惯性、激活“造血”基因的变革正在田野间生长——这里既有机制为梁、政策为基的高效协同,更蕴含着泥土芬芳的情感共鸣、拔节生长的生态创新。

  (记者 周函)



优秀模范